当前位置:笔趣阁>都市小说>中华之帝国崛起> 第一百三十八章 春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三十八章 春运(2 / 2)

“帝国地区经济不平衡也导致了这种人口流动,比如安徽民工,如果在合肥和杭州相同的工作可以赚到相同的钱,那何必再跑到杭州来呢?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东部和西部的经济发展协调后能够疏散人流,交通方式改变了,春运回家的民工潮就可以缓解了。”

“春运并非交通运输业的常规,更不是一项不可改变的制度,而是在现行制度安排下不得已而为之的下策。就春运谈春运,春运问题不可能缓解,接家属前来过年,用高薪留住民工在当地过年,更是于事无补。首先,一旦允许农民工迁入城市和发达地区定居,成家立业,很多人就不会兴师动众回老家过年了,春运问题不解自消。其次,允许人口自由迁徙,现行一系列对民工不平等政策,包括户籍、就业、社会保障和教育等方方面面,就难以存续和实施,城市化的进程就会加快。这是中国今后经济长期增长的巨大动力。再次,因民工而存在的很多社会治安状况会大大改善。更为重要的是,允许人口自由迁徙及其所导致的上述变化,将会加快帝国社会民主化的进程。这也许是帝国社会改造必须要面对的一大难题。”

“另外,在加强改善道路运输条件的同时也应该将强对票价的调控和所谓票黄牛的遏制,要做到铁路是必须利国利民的存在,任何以此谋取利益的个人和组织要依法进行打击。”

“归根究底,还是经济问题只有全面的稳定发展才能彻底解决这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问题。”这是林宏在《帝国日报》上对春运做出的专题解析。

为了应对接下来几年的持续增长的春运态势,内阁先后规划开建四十五条铁路支线和二百十七条公路道路在东部建立起严密的道路交通网络。

----------------------------------------------------------------不过相对于国内春运最让林宏头疼的还是海外春运,俗称“海春运”,在海外殖民地、藩属国工作投资的商人、做工的工人总会在春节时间回国,这些年虽然帝国海运事业蓬勃发展但各大船厂新建的船只基本都是商业贸易产品的运输船只,邮船等载人的船只只占帝国每年造船比重的12%左右根本无法满足海运需求,每年大量的海外人口大部分是乘坐英荷的船只回国,但因为帝国的《航海条令》为了扶植本国航运事业对国外船只入港都收取巨额港口税,这就导致英荷开出高价船票赚得盆满钵满。

对此林宏也是无可奈何,毕竟铁路和船不能像以前一样直接向系统买了,只能慢慢造。说到底还是要时间短短的几十年发展还是不能和欧洲几百年的积累相比。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